用心做好米线

专业生产米线20年

淘宝网

米制品美食家 400-633-6222
当前位置首页 » 滇池人家资讯中心 » 行业资讯

过桥米线产生的历史真相!

返回列表 来源:滇池人家 查看手机网址
扫一扫!过桥米线产生的历史真相!扫一扫!
浏览:- 发布日期:2015-10-21 10:59:00【

如今全昆明,甚至全云南的过桥米线店的墙壁上,都有过桥米线的传说。文字大同小异,说的是建水一位书生在桂湖的湖心岛上苦读,他的小娘子每日都要过桥送饭。一日,中途遇雨,待小娘子把饭送到书房时,锅里已无热气。小娘子扒开鸡汤表面的油层,发现鸡汤还是滚烫的,于是就着鸡汤烫米线,过桥米线由此产生。

传说归传说,过桥米线产生的历史真相应该是这样:清咸丰年间,临安(建水)有一位叫刘家庆的厨师,在鸡市街街头,开了一家米线馆,——“宝兴楼”。一天清早,一位60来岁穿着整洁的人来“宝兴楼”吃米线,但他吃米线要刘家庆亲自煮。刘家庆随他来到厨房里,按他指导的方法一步一步做。

来人先要刘家庆把肉汤烧开,这边又要刘家庆找一个大海碗,把里脊肉切成薄片,用小粉在大海碗里揉捏,然后在揉捏好的里脊肉上浇一调羹熟猪油。这时,锅里的肉汤已经烧开了,来人又要刘家庆在碗里放入几片地茭叶子和草芽,将滚烫的肉汤倒入大海碗中。来人要的米线,另外盛在一个碗中,两个碗,一汤一米线,一起端到客堂。

来人坐定,不慌不忙,先用筷子在大海碗里搅动搅动,使揉捏了小粉的里脊肉更加熟化。随后挑一箸米线,拖入大海碗里筷子一裹,裹住大海碗里的里脊肉和菜肴、调料,再在大海碗的汤面上蘸一蘸,使筷子上的米线等沾上汤面上的飘汤油,这才送入口中。箸箸如此,待米线吃完,大海碗里的各种肉、菜和汤面上的飘汤油也基本食尽。来人这才最后喝汤,此时大海碗里的汤,不仅温度下降,也没有多少油腻了。刘家庆对这位客人的吃法很好奇,问道:“大师爷,您这是吃的什么米线?”来人笑笑,用筷子指着门外的锁龙桥:“我从桥东来到桥西吃米线,米线也过桥,我这是吃的过桥米线”。

客人走后,刘家庆才知道:这位客人名叫李景椿,临安新桥街人,道光乙未年(1835年)临安进士,长年在外省做官,致仕后回到家乡养老,赋闲在家。李景椿在外省,常常看到外省人吃“涮锅子”,心里就想,米线可否也像“涮锅子”这样来吃呢?今天,他到“宝兴搂”试验,用小粉水揉捏里脊薄片汆汤食用,里脊肉片显得特别鲜嫩。以后,李景椿常常到“宝兴搂”来吃“过桥米线”,和刘家庆探讨“过桥米线”的做法。刘家庆也用这个食法招待其它顾客,并用“过桥”命名,“过桥米线”随之诞生。

世事沧桑,“宝兴楼”后来不知所终。但刘家庆的后人秉承家传,世代以餐饮、过桥米线为业,上世纪80、90年代,刘家庆的第四世孙刘世清已经过了70岁,还被聘到个旧(当时红河州州府在个旧)红河州实验饭店,是一级厨师。

到了同治、光绪年间,刘家的后人把过桥米线的配料、内容又作了改进。如,临安到冬春季节,市场上有大量鲜藕供应,“宝兴楼”把鲜藕煮熟,切成片,油煎了就着过桥米线吃,美其名曰“过十七孔桥米线”。

以后,昆明又一家专营过桥米线的食馆把宣威火腿煮进过桥米线汤内,一下子提升了过桥米线汤的鲜度,煮熟了的火腿或切成丝、或片成片,加入配料中,口感好多了。